刘瀚斌:生态绿色一体化要成本共担效益共享

作者👨🏿‍🍼:刘瀚斌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2019年7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专章提出要“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为整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示范。


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核心是要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长三角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恰恰需要围绕“破解环境发展如何协调共进难题”做文章,将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由于生态绿色的感知群体是公众🧑🏻‍🦰,具有极强的普惠特征,因此在生态绿色一体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密度控制🛥、基础设施搭建、重大项目布局等便转化为发展风险共担与生态利益得失的匹配问题。


在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中,通过测量环境资源的各主体🤙,量化所付出的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获得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差异,避免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部分人群的独享品。因此,政策设计或法规标准要让污染环境的各主体能够成本共担,让居民共同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在环境信息获得的基础上,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让企业的排污行为切实“在阳光下进行”🥠,最大程度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


例如,沪苏浙交界处的淀泖地区处于太湖流域的河网地带🍳,水系交错💆🏼、湖泊密集,是江南水乡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但区域内横穿的干支流存在上下游水体功能定位不同问题,如上游作为行洪通道🤜,下游却依赖该河流吃水🙋🏻‍♀️👂🏼,导致上游来水水质无法满足下游饮用水水质标准。解决该问题,除了可借鉴传统的下游补偿上游的方法外⛹🏻‍♀️,也应寻求探索建立成本共担的合作机制𓀙🫁,如上下游地区共用一个水源地,下游地区可以举报上游地区的违法排污行为,不同行政区之间还可拓展建立“双向补偿”标准和市场化运作的“流域基金”——当补偿断面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由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当补偿断面水质达到水质目标时👩🏽‍🦱,由下游地区补偿上游地区。其中,流域基金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形成稳定治理流域的资金保障,其来源不仅包括三地政府的公共财政,还包括环境公益诉讼索赔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反哺上游地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高上游地区的排水标准🩸,甚至设置满足下游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上游来水水质标准🛍🦠。总之,通过成本共担,构建各方都能出力的模式,让参与其中的各方感同身受对方发展之中的难点和痛点。


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种树植草🐡、披红挂绿🧑‍🎄,而是为了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达到发展均等化效果。基于此,在成本共担的基础上,还要探索建立效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经济效益、产业创新溢出流入其他地区,才能真正实现效益共享,从而调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积极性,在不打破地理限制的情况下🧑🏻‍🎓,劲儿往一处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形成市场化机制。例如👆🏻,可考虑让上海的高新技术、高效率的服务经济先流入苏浙两省,再引入市场化的政策组合,重新构建产业分工模式。为此,可完善反映绿色要素价值的经济金融政策🎆,构建绿色市场🎖,带动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体系,引导绿色金融资金的投入,强化有利于绿色生产的财税政策,使污染主体付出的成本覆盖社会生态环境的损失♛。


此外,对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鲜明特征的项目、企业、技术等,要合理地在一体化区域内布局🤴🏼,并完善转化机制和分享机制☹️😫;尝试在一体化区域进行绿色产业分工,形成绿色产业地图广泛搭建技术分享平台🎁🏌🏿‍♂️,使一体化示范区成为领先技术的集散地🧇,及时客观地将绿色技术、绿色市场辐射出去💁🏿‍♀️,真正形成一体化地区效益共享的生动局面🌕🚒。



(原载于《光明日报》。供稿单位:富达注册🤳🏽📥,作者系富达注册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富达平台特约评论员)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𓀆:刘彦纬 高辉 周文菁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