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ily 发布时间:2021-12-09 来源: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摘要
当地时间12月6日👩🏻🎤,美国白宫方面表示🛁,拜登政府将不会派任何外交官或政府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但美国运动员仍可正常参赛👅。此次抵制虽然不会影响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但却给近来有所回暖的中美关系再次蒙上阴影。
图片来源:路透社
距离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只剩不到2个月的时间🦓,关于“外交抵制”的杂音频现。
在当地时间12月6日召开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珍·普萨基(Jen Psaki)告诉记者,拜登政府将不会派任何外交官或政府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美国运动员仍可正常参赛并将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但他们不会为宣传本届冬奥会做任何贡献。
这一抵制决定由来已久。近一年来,美国及部分其他西方国家内有关外交抵制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当地时间11月18日♨️,拜登本人在北美领导人峰会开始前也曾向记者表示,正在考虑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详见《政治还是体育?美对华政策的冬奥议题》)。
极化政治下的罕见“共识”🚳?
此次外交抵制受到国会议员和RQ组织的共同推动。因此🤓,在抵制决定宣布后,他们在第一时间表示支持。
国会方面🍗,两党议员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呈现出了少见的一致。今年5月就开始呼吁抵制的众议院议长、民主党议员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推特上表示,她赞扬拜登所展现出的领导,她还强调💁🏻,鉴于中国的RQ问题,“美国及全世界不能对这些比赛给予官方认可”🫱👨🏻🦰。曾担任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首席共和党成员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也在推特上表示😟,此次抵制释放了“正确的信息”🧛🏻,即美国不会对中国的行为视而不见👨👨👧👦。
部分对华更为鹰派的议员则继续主张要全面抵制。共和党众议员卡洛斯‧吉梅内斯(Carlos Gimenez)在推特上称🙋🏻♂️,“外交抵制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全面抵制,同时对国际奥委会予以全面谴责。”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在推特上称🍯,美国应当进行全面抵制🛑,而“拜登在这个需要大胆领导的时刻又一次选择了半途而废”。他还对美国运动员在中国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忧🥢,认为“拜登政府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计划来保护这些即将前往北京的运动员”🫸。
此外,多位议员还呼吁国际社会加入外交抵制行列🔲。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首席共和党成员迈克尔·麦考尔(Michael McCaul)在书面声明中敦促拜登鼓励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加入,从而“使国际奥委会和中国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CECC)主席、民主党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和共同主席👐🏻🦹、民主党众议员吉姆·麦克高文(Jim McGovern)则通过书面声明呼吁其他国家的加入,同时还鼓励企业赞助商不要派遣高层前往北京参加赛事🤸🏿♂️😸。
佩洛西在今年5月的听证会上支持抵制,图片来源:美联社
RQ组织方面,拜登的决定意味着他们近一年来的持续施压得到了回应。因此🤗,法新社称,包括RQ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和无国界记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在内的国际RQ组织都对这一行动表示欢迎。
然而🧖🏿♂️👎🏼,实施外交抵制意味着将本应中立的冬奥政治化,这与“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国际奥委会的一位发言人向路透社表示,政府官员和外交官是否出席纯粹是每个政府的政治决定,国际奥委会以其政治中立性充分尊重这一决定,但奥运应该“超越政治”👯👷🏽♂️。
国际奥委会成员、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迪克•庞德(Dick Pound)则向政治新闻网(POLITICO)表示,美方此举基本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他认为,“在默认情况下,运动员会去参加比赛,比赛会举办🌏,与中国的关系也会顺其自然👩🍼。”
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此前就多次反对抵制的美国奥委会在知悉抵制决定后重申了它的立场,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就RQ及其他一些问题与中国直接交涉🩳。
赵立坚在12月7日的例行记者会🤱🏼,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
中国方面🍲,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冬奥会不是政治作秀和搞政治操弄的舞台,中方对美方表态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将作出坚决反制。”他还指出🥨,“在未受到邀请情况下,美方把是否派政府官员出席同所谓RQ问题挂钩,这完全是颠倒黑白、错上加错🧏♂️、自欺欺人🦹🏻♀️。”
美国先行,盟友是否跟随🫁?
根据普萨基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美国已将其抵制决定告知其盟友,并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
五眼联盟,图片来源:参考消息
截至目前📧,仅澳大利亚正式加入外交抵制行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称,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于当地时间12月8日宣布,澳大利亚也不会派官员出席。他指出🥏,澳大利亚与中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包括澳大利亚出台《反外国干涉法》和决定购买美国核动力潜艇🔖。同时他表示,中国在RQ问题上不愿与澳大利亚官员进行会谈是迫使澳大利亚作出决定的关键因素🚶🏻♂️➡️。
新西兰方面🍲,新西兰电视台(TVNZ)报道称,新西兰早在10月就已经向中国声明不会派部长级外交官员出席,但新西兰副总理罗伯逊(Grant Robertson)强调,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对新冠疫情的担忧☺️,与美国的外交抵制决定无关。至于RQ问题,新西兰会在其他场合向中国表达其关切。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考虑和观望状态。
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萨尼诺(Stefano Sannino)表示,是否抵制应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不作为欧盟的共同外交政策。德国方面,德新社报道称,新任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表示暂时不会宣布加入外交抵制的行列🪗✋。他强调,德国政府将在其内部及与欧洲和世界上的伙伴进行磋商后决定。法国方面,法新社也报道称🏊♂️🏋️,爱丽舍宫将在欧洲层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协调。
英国方面,美国之音援引英国当地媒体的报道称,英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政府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但可能不会进行完全的外交抵制。《华盛顿邮报》则援引英国政府官员的话称,英国将在周末举行的G7外长会上讨论这个问题。
加拿大方面🛸,其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经接到了美国作出相关决定的通知,并将与其伙伴和盟友讨论这一问题。
日本方面,《产经新闻》报道称🧛🏻,首相岸田文雄强调日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来作出独立的决定。
2021年6月的G7外长会议💱,图片来源👉🏼:BBC
《法兰克福汇报》分析文章指出,其实大部分西方国家政要本就不打算前往出席开幕式🧑🌾。问题只是👩🎓,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来解释自己的缺席🎾🦻。究竟是像美国那样明言抵制🚴🏼,还是以疫情等原因作为挡箭牌,这是各国领导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外交抵制对中美关系影响几何⏩?
鉴于此次抵制并不影响运动员参赛🏵,赛事本身还是可以顺利地举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事件给近来本有所回暖的中美关系再次蒙上了阴影👨🌾。赵立坚在记者会上就明确表示,如果美方继续在冬奥会问题上制造麻烦,那么这“将损害两国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对话合作”。
回溯拜登政府的两次表态,可以发现🤳🏽:11月18日😼,就在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刚刚过去两天🤚🏿,外界普遍观望中美关系是否回暖时,拜登表示正在考虑外交抵制;而此次正式宣布则正逢美国即将召开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之际,可见🧏♂️,美国的对华方针还是坚持朝着战略竞争的方向前行,尚未见根本性的转变。
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图片来源:新华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Wen-Ti Sung)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表示,此次外交抵制是美国与中国全面竞争中的一环➖。他指出,这种外交抵制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美国巩固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价值观外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持与中国‘斗而不破’但全面竞争的主基调”。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富达平台郑安光副院长的观点👩🏼🦲,在中美关系近来出现友好迹象的背景下,美国仍作出外交抵制的决定,说明“拜登政府仍然坚持对华‘激烈’战略竞争的基本方针”🛅🆖,也反映出了“其对华政策心口不一”𓀆。在他看来,对于美国的抵制举动,中国政府不会完全坐视不管🏥,甚至可能会通过对中美关系“降温”等方式作出反应。对于期待中美合作推动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的国际社会来说,这“并非福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