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丽菊 发布时间:2024-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收藏本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各种思潮激流涌荡👳🏼,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球文明倡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观点方法🙇🏿。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的核心在于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分别回答了“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交流互鉴什么内容”“如何实现交流互鉴”四个维度的问题,具有科学系统的逻辑统一性。
从文明的多样性而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从文明的共通性而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世界各国虽然具体国情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是一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从文明的发展性而言,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源泉。文明交流互鉴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融合🪧。从文明的实践性而言🧑🏿✈️,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方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冲突,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
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化素来具有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
首先,相互尊重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是自我对他者关心爱护的道德情感,是一种相互性的伦理规范。基于此,中华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相互尊重、感同身受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事物🚴🏿♀️。
其次🫄🏼,包容互鉴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待他者的态度💪🏼。任何事物都有可取之处,要以虚心的态度来学习并丰富自己💂♂️。《楚辞》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故需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态度。儒家的“一物两体”“阴阳之道”、道家的“无为”“有为”以及佛家的“出世”“入世”⌨️,都说明事物之间互补的重要性。
最后🌸,“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和谐共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相应也”,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包含和平🧑🏼🏭、和睦、和谐等多重内容,意味着既肯定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事物的差异性👨🏽🚀。“和”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它是生成万物的必要条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相互调和才能生成繁盛的新事物🧴🤖。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极大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为丝路贸易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秉持开放包容
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这不仅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话语体系,而且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的内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只有立足“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必然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的外在要求🔸。事实上🫶🏼🚴🏼,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长期以来,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态势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真实全面客观了解。尤其是面对国际社会那些脱离事实、恶意抹黑的谣言,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的对外发声能力🤏🏻,让中国声音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坚持守正创新
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品格
新时代新征程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既要赓续历史文脉,又要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这是守正的基本底线。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要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直接涉及道路和旗帜问题🕺🏼,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对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驾护航。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创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运而生🚴♂️🔮,并随之深入发展且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是“中华民族”的,又要是“现代”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创新与超越🚵🏽♀️。文明交流互鉴既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宽广胸襟和世界情怀。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秉持开放包容态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必将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