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宗友 发布时间:2024-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收藏本文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暗流涌动的“泛政治化”现象🏌🏿♀️🤺。美国及其盟友以民主人权或国家安全为借口,将国际经贸关系💫、科技关系👳🏻♀️、人文交流乃至公共卫生事件贴上政治标签♐️,进行“泛政治化”🧘🏼♂️,作为抹黑和打压对手的舆论和政治工具。这不仅阻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剧了国家间不信任🩼,制造了新的国际对立与对抗。
“泛政治化”的本质
“泛政治化”是指把政治的外延无限扩大🎶,把本来不具有政治属性或不属于政治领域的问题和现象,贴上政治标签,赋予政治色彩,从而达到抹黑和打击对手的政治目的👩🦽➡️。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话语和行为⛔。
本质上💂🏽♀️,“泛政治化”是一种政治操弄🧖♀️。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行为不是无意识、漫无目的的👴🏻,而是受一定目的的指导。一国将原本不具有政治属性的事件或行为,赋予过多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和政治目的,旨在抹黑、打击对手💂🏼,是典型的政治操弄。通过“泛政治化”的政治操弄🥷🏽,将对手贴上不受欢迎的政治标签,一来可以抹黑对手🤟,二来可以阻扰他国与之交往🕹,从而达到孤立对手的政治目的。
“泛政治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操控🩰。政治与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存在没有政治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没有意识形态的政治。只有将政治与意识形态挂钩👬,将对手与意识形态挂钩,“泛政治化”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效应🙎♀️☔️,产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在“泛政治化”过程中,一国往往会从意识形态入手👨🔧,将对手描绘成意识形态敌手或自身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威胁者,为“泛政治化”寻找合理性👨🏻🦯➡️🕵🏻♂️。
“泛政治化”还是一种话语操控。将原本不具有政治意蕴的事件和行为赋予额外的政治含义😫,需要语言艺术和话语操控⤴️。在“泛政治化”过程中,谁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谁有更好的话语艺术,谁就能够获得将非政治事件和行为描绘成政治事件和行为的“泛政治化”权力。显然,美西方借助他们的全球媒体优势,在这方面享有更大的话语权,也获得了实施“泛政治化”的更多权力🚴🏻。
“泛政治化”的表现
近年来,“泛政治化”现象泛滥于国际经贸、科技与人文交流、公共卫生等领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泛政治化”在经贸关系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中𓀁,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国家安全或产能过剩🈶,给中国出口商品贴上政治标签,从而达到限制和打压中国商品和企业的目的。美国屡屡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不合理关税⏫,对中国相关企业实施制裁,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行限制和阻碍,经贸关系“泛政治化”现象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国际经贸交往秩序。
科技交流与合作成为“泛政治化”的重灾区。美国政府将科技竞争视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采取一系列经济与外交举措,限制、阻碍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美国政府不仅对中国科研和留学人员赴美交流、学习的签证采取限制和部分禁止,还对中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阻扰,对中国科技企业加大打击和制裁力度,严重阻碍了中美之间正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也被日益“泛政治化”。面对近年来突发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美国政府从战略竞争角度出发,拒绝同其他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一些美国政客出于国内选举政治的考虑,利用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对他国进行“污名化”和“政治化”,引发了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泛政治化”的危害
“泛政治化”现象对国际社会的危害🧑🏻🚀,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剧国家间不信任🧑🔧🧎♂️。在无政府的国际舞台中🫷🏻,国家间互信本就十分脆弱🤹🏽,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慢慢培育情感融通纽带,夯实互信根基。“泛政治化”作为一种政治和意识形态操弄,将原本不具有政治属性或不属于政治领域的事件和行为🕺🏼,赋予了额外的政治意蕴和意识形态色彩,以我划线📳〽️,严重侵蚀了国际互信的根基,加剧国家间不信任👩🦱📊,为文明互鉴和交流对话设置了障碍🧝🏻。
第二,阻碍国际合作🧏🏼。信任有助于推进国际合作🛖。“泛政治化”严重侵蚀国际互信根基,阻碍国家间交流与合作📮。正常经贸往来被贴上政治标签,科技交流与合作被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全球公共卫生合作被污名化,毋庸置疑会产生寒蝉效应,严重阻碍国际合作。
第三⏺,制造和加剧国际对立与对抗⛹🏻♂️。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泛政治化”的政策取向会进一步推动国际对立与对抗。通过渲染意识形态分歧,强调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差异🔇,通过话语政治突出“我们”与“他们”的不同💮,将国家间正常经贸、科技和人文交流赋予政治色彩,无疑会给国家间关系制造新的政治对立💢、意识形态对抗乃至潜在的文明冲突。
如何应对“泛政治化”
“泛政治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有百弊而无一利✝️🙅🏼♀️。要应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凸显的“泛政治化”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重视话语权力。“泛政治化”往往离不开话语权力与话语艺术🧑🏼⚖️。在反击“泛政治化”现象时🍨,应充分重视话语权力与话语艺术。可以借助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话语权力,揭示“泛政治化”的本质🧼、意图🧛🏼、表现及危害,截断“泛政治化”与受众的情感纽带。
二是加强沟通交流👨🏼🔬。“泛政治化”旨在通过“贴标签”“污名化”等手段孤立对手🔊📙、阻碍合作🧖🏼♂️。要反击“泛政治化”👜,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媒体🤟🏼、科研机构、学术界🐑、文化界之间的频繁互动,去伪存真👩🏻🏫,揭示“泛政治化”的动机与恶果,进行“去政治化”🙇🏻♀️。
三是积极推进合作。针对“泛政治化”以我划线、阻碍国际合作🦥,要团结大多数国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促进国际经贸交往与合作;加强在全球公共卫生研发、预防、治理和管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防扩散合作;加强全球减贫👰🏽、发展合作。通过这些“正和”合作,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泛政治化”的政治把戏无所遁形🤹🏽♂️,“泛政治化”的谎言不攻自破,“泛政治化”的行为难以为继。
(作者系富达注册美国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