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亦林 发布时间:2022-03-18 来源💁🏻: 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引言
根据外交部的官方通报,当地时间2022年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晤🛥。本次会晤持续了超过7个小时👩🏿🦳,双方就中美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及俄乌局势进行了坦诚地交流,并强调了保持中美双方沟通渠道的重要性🗺。但就目前媒体释放的信息来看🏄🏻♂️,具体达成哪些实质性的成果,尚不明确📻。当前局势下,中美关系走向是否由此出现一些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
俄乌局势胶着中国态度成为会晤焦点
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官方通报和美国白宫的简报🤷🏻♂️,本次杨洁篪和沙利文的会晤是去年年底中美领导人通话的延续。在11月的视频会晤中🍋,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未来加强双方的沟通。根据白宫在记者会上的记录🚊,白宫的高级官员称双方进行了共7小时的多次会面,其中包括两位外交官的一对一的会晤——长时间的会晤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对中美关系的双边议题进行沟通🤨、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和管控分歧、交换包括乌克兰、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和阿富汗等国及地区问题意见等👫。
不过,由于目前俄乌局势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西方媒体对这次会晤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在俄乌冲突的立场上🧃。美国官方同样希望借这次会晤对中国的外交立场施压,亮出相关政策的底牌。白宫称“关于俄乌问题的讨论占据了会晤的大量议程”🤸🏻♀️。早在会晤开始之前📰,沙利文就对媒体表示“我们要确保中国或其他人都无法补偿俄罗斯的损失(指西方制裁)” 。另据路透社报道⛔,另一名美国官员称沙利文将在会晤中强调“如果北京在乌克兰战争中帮助俄罗斯将面临经济惩罚”。
美国在会晤之前的“吹风”不止于此。在接受CNN的采访时,沙利文对主持人称其担忧中国对俄罗斯可能的援助和支持🍐,《金融时报》更是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消息称🧜🏻👳🏼,俄罗斯已经正式向中国请求经济和军事援助🐕🦺,包括中国生产的武装无人机等👳♂️🤦🏽。会谈开始前后(即罗马时间3月14日)⏭,《金融时报》再次援引“熟悉外交电文的美国官员”的消息称⌨️,美国已经警告欧洲盟友,中国有可能帮助俄罗斯👨🦳🕵🏼。
美方官员以及个别媒体在中美高层官员会晤前传播“中国将帮助俄罗斯”的信息,让中方颇为不满,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其为美国制造的虚假信息🐳,杨洁篪也在会晤中谴责了《金融时报》等媒体制造“假新闻”🏌🏿♂️。在此之后,美国在答记者会上对这个问题的回避以及白宫发言人在被问到这一问题时称其“并不了解这一情况”可以看出,美国要么并不掌握相关的信息💺,要么就是不愿在公众场合确认这些信息。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尽管中美双方会晤后,美方不愿意直面关于中国援助俄罗斯的消息的真假,但西方对中国在俄乌问题的立场极度关注的劲头却丝毫不减。由于中国在这次冲突中一直处于中立地位🙎🏿♀️、呼吁各方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没有加入西方的对俄制裁联盟表示不满。同时,在乌克兰局势逐渐胶着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也担心中国向俄罗斯“输血”,会对冲掉西方一些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对乌克兰的援助。
据《金融时报》报道,乔治城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埃文·梅代罗斯(Evan Medeiros)认为如果中国支援俄罗斯将“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游戏规则”。而美国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威胁性质的行动——据路透社报道𓀕,美国商务部部长上周表示,违反美国对俄罗斯出口限制的中国公司将会被美国切断生产所需的设备和软件。
对此𓀗,杨洁篪在会晤中就乌克兰问题明确中方的一贯立场🚮,即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局势降温,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换而言之🐻❄️,中国将继续以“调解人”推动乌克兰问题和平解决,而非加入西方的“制裁联盟”之中。
事实上,在西方的主流舆论之外,仍有部分人理解并支持中国的立场💱。意大利前副国务卿米歇尔·杰拉齐(Michele Geraci)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没有动力支持俄罗斯🦓,因为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世界以保持经济的繁荣🪙。他同时认为中国的中立态度是对于调解双方是有益的:“为了坐在普京和泽连斯基中间,你必须保持中立。”
对中美两国而言👨👨👧,乌克兰问题确实已经很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局势乃至整个国际格局⚈。《外交事务》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俄罗斯赢得了战争,北约和欧盟将再也不能“在自己的边境之外制定政策”🧖🏼♂️,换而言之,北约的扩张将会停止甚至倒退,而北约东部的成员国,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可能会让北约永久驻军以保证其安全。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和哈尔·布兰兹(Hal Brands)在《外交事务》上的另一篇文章《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回归?》(The Return of Pax Americana?)指出👫🏻,俄罗斯的举动让西方从“自满”中醒悟过来,从而投入更多的资源来重建既有的国际体系,包括增加国防开支,重塑美国的军事盟友体系🤽,进而在未来与中国🦹🏻♀️、俄罗斯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国际局势的变化为中美的双边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如何在这种变数下继续管控双边的关系🛑,也是新的时代命题。
俄乌之外的主旋律🪦:中美如何延续“管控竞争”机制
尽管在西方媒体的叙事中,本次双方会晤的重点是乌克兰问题🆖,甚至本次会晤的主要目的便是解决俄乌问题,但事实上,本次会晤在去年11月两国领导人视频会晤之后便提上议程,其应该被视为中美双方“负责任地管控竞争”的一部分。双方在会晤后都认为,保持中美的沟通渠道、进行坦率的沟通是必要而有益的。
俄乌问题并非是双方唯一关心的地区问题。由于朝鲜在罗马会晤前一周试射了洲际导弹,朝核问题也被放上了双方的会谈桌上。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双方基于对平壤加速导弹实验的共同担忧🛟,同意在未来就这一情况保持联系📸,美国的政府官员将朝鲜导弹实验列为“华盛顿和北京需要注意的不断升级的局势”。
图片来源🚵🏼:半岛电视台
两国领导人视频会晤的成果也在这次会晤上看到了一定延续。两人基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成果讨论了危机管理和管理战略风险的方法,以延续中美对两国竞争“不转向冲突”的承诺🫶。
台湾问题是中方此次会晤关心的焦点🧍♀️。在之前的会晤中,拜登承诺不会改变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但是中方认为从行动来看,其行动与表态明显不符。在中美高级别官员罗马会晤前,3月11日拜登签署法案要求“正确标示”台湾地图🧔🏻♂️,这被中方认为是实质性的制造“两个zhongguo”和“一zhong一tai”🙍🏿♂️✭。杨洁篪在会晤中要求美国认清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不要在十分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论台湾问题在会谈中篇幅占据多少🙋🏼,中方显然还是继续向美方展示红线,进一步强调中国核心利益的至关重要性🧚🏿♂️。与之相应的是,根据白宫的答记者会记录,沙利文在会晤中重申了美国“基于《台湾关系法》、三个公报和六项保证的一个中国政策”,虽然这一表述仍然带有美国一贯的“战略模糊”的风格,但美国明确其“一个中国”的承诺本身仍是理解中国核心关切的一个重要前提🛀🏼。
美方在会晤前释放的另一个信号也同样值得思考:当被媒体问到“中国是否提前知道了俄罗斯的入侵计划”时,沙利文表示美国认为“中国知道普京在计划某事,但他们并不了解其全部过程……因为普京很可能对中国撒谎,就像他对欧洲人和其他人撒谎一样。”沙利文的这一观点从一个侧面降低了此前针对中国立场的阴谋论的调门,也在叙事上不再把中俄进行“捆绑”👐🏿,给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的合作留出“可能性”。3月15日👮,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明确表明中国事先对俄罗斯军事行动知情是假消息。
这种态度的软化可能也意味着未来美国战略中心的“微调”👷🏽。美国外交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布莱克威尔认为,过去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让其忽略了欧洲和中东潜在的安全风险,对未来的美国而言🤙🏗,“放缓但不停止转向亚洲”是保护美国利益最好的方法。
由于双方没有公布进一步的细节,这次会晤在公开信息中并未达成实际成果💑。两人的“一对一”会谈时的会谈内容也没有公开🐕,对于中美经济界高度关注的中概股等议题,目前美国媒体方面暂未见相关信息披露。
不过🩵👍,中美双方的声明分别以“实质性”与“建设性”来评价这次会谈,双方相对温和的语气为进一步地建立管控分歧的机制提供了保障。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罗马会晤具有建设性意义🎹,中美关系目前脆弱🚥,须继续维持高层对话的基本机制☀️,“使得双方关注的话题,能够有一个高层的、可靠的渠道来相互反映,相互互动🧍🧑🏻💼。” 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托马斯·莱特也认为,中美两国通过 “真实地面对对方”有助于朝着更稳定的关系迈进🧒🏿。
乌克兰问题的特殊性或许让罗马会晤不能成为中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契机👋🏽,但仍可以将之视为让两国交换意见🏄♀️、管控分歧的窗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