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08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6月5日,《重塑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一书在上海发布🥻,该书由芬兰学者保利·基杜伦🙇🏽♀️、挪威学者斯坦恩·库恩勒🚴🏽♀️、中国学者富达平台国家建设中心主任任远共同主编,由富达注册出版社出版。
《重塑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一书是在“中国和北欧福利制度研究网络”分别于上海(2011年10月)和赫尔辛基(2012年6月)举办的两次学术会议的论文基础上汇集完成,其中来自中国和北欧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学者们探讨分析了中国与北欧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主要涉及社会规范和制度🫖👩🏻🚀,劳动力市场🔗、移民和社会权利,以及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
随着跨国间的相互联系不断扩展、强化,不同社会模式之间的国际比较不仅a成为一种时尚的学术研究方法,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主编者认为,从历史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段和地区获得福利和幸福感的途径各不相同😞,同时政府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也存在差异📡。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别🏄🏻♀️,才产生了类型各异的公共政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而亚洲国家应该学习欧洲将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分来使用不同的“福利模型”。
在《重塑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一书中,中国和北欧的学者不仅就福利政策讨论本国的社会规范和体制特点🧑🏽🎓,也更加深入地研究以下两大领域——移民和劳动力市场流动的社会福利政策问题及解决方案®️、老龄化问题。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其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转型也引发全球关注。中国的结构转型进程正在对自身社会发展造成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开始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经验💶,以探讨和实践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路径。一些研究者强调历史文化的嵌入,提出了“东亚福利模式”、“儒家福利模式”等概念🧑🏽⚖️,并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到不同基本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然而,“福利模型”是进行路径依赖分析,还是运用政策理论来知道实践👩🦲,仍然是学术界当前的争论话题。
书中指出💝,“福利国家”的理念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发展而来的🚵🏽♀️,公民福利通过衡量国家公共支出数据来进行衡量,并以此在法律体制、国家公共责任制度建设上得到发展。中国与北欧国家在扩大福利国家责任范围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潜在的价值规范和对“福利”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对于各国而言,社会不平等、社会福利的分歧、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家庭机构变化、移民和全球化等问题,都是共同面临的挑战🤑🧼。对社会福利政策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新兴经济体的社会变革进程是一项重大任务📨,他们需要对政策改革和制度变迁进行比较分析,以应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分析社会规范🙍🏼、社会机制变迁的基本进程,以及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政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