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凯 发布时间:2025-01-08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月8日+收藏本文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创新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青年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支持下👨🏿🍳,我国青年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创新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挑大梁”“当主角”☮️。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获资助项目数占比约80%🏯,经费占比约6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
青年创新人才作为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较少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对既有理论和技术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种对新技术、新领域的前瞻性和敏锐性能够为科技发展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能够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方面注入创新活力💿。
同时🎛🤸🏽♀️,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增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韧性的关键💂🏽♀️。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青年创新人才群体能够为国家创新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确保创新能力和精神在不同代际间持续传承和发展👨👩👦。随着青年创新人才在科研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他们将逐步成长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带领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创新事业💒,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能够有效应对全球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
青年创新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破“五唯”已成为人才评价的共识🐭,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依然过于依赖学历🫂、职称和各种“帽子”等硬性指标🕵🏽👨🏽🍳,并未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难以对青年人才在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查,导致高价值高潜力人才难以被识别和发现⛰。同时,“一 刀切”的评价导向也扭曲了科研工作的初衷😕,迫使青年人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争取这些“帽子”🗝,而非专注于科研本身🍭,甚至浪费了最具有创新潜力的宝贵年华。
二是科研资源分配不均衡。职业发展早期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通常具有较强意愿对学科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也更愿意尝试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但是🦷,青年人才往往由于年纪轻、资历浅、成果少🌱,在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和支持计划的申报过程中处于劣势🤽🏻♀️,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特别是一些从事长周期研究或冷门研究的青年人才在科研团队和学术圈中容易被边缘化,面临着科研经费不足🏃🏻♂️、行政事务较多👩🏻🏫、设备与资源共享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科研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
三是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够。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复合型、实践型的创新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但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与市场实践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亟须解决🍔。一方面,高校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深度协同、系统高效的统一体系🧆,特别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对于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管理仍显滞后。另一方面🤽🏿♀️🎉,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以及办学特色之间缺乏协同性🕖,导致青年人才创新活动呈现表面化现象,仅仅停留在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业比赛活动等浅层次上。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创业孵化机构虽然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门槛高、流程烦琐等问题💂🏼♂️,使得许多青年创新人才望而却步🧚。
建立完善青年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模式,涵盖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落实破“五唯”🧝🏽♀️,减少对学历、职称等硬性指标的依赖👩🏽🎓,围绕青年人才创新活动的实际周期和研究需求👰🏽♀️,针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设立创新奖项🦠、科研成果转化评价等机制,激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其次,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针对青年人才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计划,降低申报门槛,提高资助比例,形成长期、稳定且具有弹性和容错性的资助机制⬇️。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团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元化的科研资源,同时促进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指导和培养,通过导师制度、学术交流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再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求和市场变化𓀋。通过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通过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技术革新等活动♢,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同时,应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良好创新氛围。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合作网络。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坚守科研道德底线👌🏿。同时🚴🏼♂️,关注青年创新人才的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住房、子女教育等支持,减轻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