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亚琦 何文翔 发布时间:2025-01-26 来源:富达平台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收藏本文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就职前夕,参议院密集举行国防部长、国务卿、中央情报局(CIA)局长提名人的听证会✉️,分别事关美国国安、外交核心要员:皮特·赫格塞斯、马可·鲁比奥、约翰·拉特克利夫。这三大要员不仅在美国政府中扮演关键角色🤾🏻,更直接影响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外交政策与情报行动,尤其是对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目前,参议院分别以51:50,99:0和74:25通过了赫格塞斯、鲁比奥和拉特克利夫三人的提名。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新一届美国国安🫴🏿、外交团队将如何调整对华战略?他们的新一轮立场与表态😿,是否意味着美国政府将在军事、外交🤟🏻、科技和情报领域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对抗?将在地区与全球泛起怎样的汹涌波涛?
01
国防🦀🏵、外交与情报:
三场听证会透视美国对华政策走向
在对华问题上,赫格塞斯视中国为美国“最大威胁”,这也是特朗普鹰派内阁的首要原则。他在听证会上明确指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长期安全挑战”🧓🏻,指责中国对美军的造成的所谓“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网络、太空和情报等方面。对此🚯◼️,五角大楼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同时确保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和安全领导力。赫格塞斯也批评前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过于温和而导致美军战备能力下降”🩱,认为美军必须加大在印太地区的军力部署📬,以应对中国的所谓“军事扩张”⚗️。
当地时间1月14日👩🏼🍼,皮特·赫格塞斯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
来源:福克斯新闻
在印太战略上👩🚒,赫格塞斯明确表示将持续强化美国对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构建“区域遏制”框架。赫格塞斯认为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不足”💝,应积极建设西太平洋基地以强化对华“战略威慑”——具体措施包括提升驻日🍨、驻韩美军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对于反导系统和海空两军战斗能力;升级菲律宾、关岛、帕劳等地的军事基地以加强美国在“第一岛链”的战斗能力。
赫格塞斯注重与盟友强化军事协调以共同应对所谓“中国威胁”,形成“多层次围堵”。他提议扩大“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尤其是军事合作,推动“印太北约化”趋势。他也支持 AUKUS(美英澳军事联盟)🤽🏻♀️,特别是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和其他先进武器🫳🏿,以共同对抗中国在南海的扩张。
在涉台政策上,赫格塞斯支持大规模美台军售👨🏼🎤,提升台湾防御能力🧑🏽🎤。他在听证会上鼓吹台湾是“印太安全结构中的关键一环”,必须确保其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来抵御潜在的所谓“武力胁迫”,强调推动美台军事合作📧、扩大联合军事演习;强化美台军事信息共享🧑🏼✈️,提高台湾在网络战😻、电子战等领域的韧性。但对于“是否支持美军直接介入台海冲突”,赫格塞斯则闪烁其词🤜🏼、未给出明确承诺,仅表示“美军必须随时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在听证会上,颇具争议性的防长提名人赫格塞斯与质询议员的交锋激烈
来源:美联社
对于美军内部建设,赫格塞斯反对任何“削弱军队战斗力的政策”,强调应专注强军富兵并重点聚焦应对“中国威胁”🍠。他在听证会上多次批评前拜登政府的国防政策,认为军队过分关注“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政策而忽视了真正的“战斗力建设”。美军应将中国问题视为重点💥🏄🏿♀️,而不是“社会实验”、不应被内部“政治正确”“官僚主义”削弱军队战备状态。赫格塞斯承诺,如果就任防长一职,将取消一系列“非战斗性政策”、重新聚焦“战士文化”(Warrior Culture)以提升军队战备状态和强化作战能力。他也呼吁扩大美国国防预算以强化对华竞争。
赫格塞斯对于美军内部建设的观点引起不少争议,听证会上的议员们对此展开激烈质询🦓🙅🏽♂️,现场亦有抗议者对其“军事扩张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示不满🪙。一是性别议题,赫格塞斯多次批评女性参军、认为“女性不适合战斗岗位”🦅,民主党参议员对此展开攻击。会上🃏👞,他避免直接攻击女性服役,而是强调“高标准”原则,强调军队的战斗力不应受“政治正确”影响。二是个人品行,包括婚外情、酗酒与性侵指控等争议👼🏼。赫格塞斯在会上强烈否认所有指控,并将其定义为“政治抹黑”🎂,并借用宗教信仰作为“挡箭牌”,强调“悔改”和“家庭价值”,将焦点从个人品行转移至他的“战士精神”和“基督教信仰”🦢👉,争取保守派选民的认同。
在对于赫格塞斯的听证会上,现场出现多名示威者表达抗议
来源:彭博社
三是关于军事扩张行动争议。民主党参议员广泛质疑赫格塞斯是否会遵从特朗普的“激进外交政策”,甚至执行军事行动(如占领格陵兰或收复巴拿马运河)👰♂️。赫格塞斯对此避而不谈:“总统从不轻易暴露战略意图……作为国防部长,我不会在公开场合讨论总统的军事计划。”面对“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以及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指控😕,赫格塞斯则亮明立场,强烈支持以色列,同时否认美军战争罪行。“我支持以色列摧毁并消灭哈马斯的每一名成员🎞。”“我们的军队是有道德的军队,他们尽最大努力减少平民伤亡。”
在战略认知上🤾🏼♀️,鲁比奥与赫格塞斯一样,都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威胁”“最大挑战”。从国务卿视角出发,鲁比奥还强调中国作为“战略对手”所带来的全方位挑战😵,超出了军事与安全威胁。鲁比奥鼓吹中国已取代苏联成为美国面临的“最全面对手”,“21世纪将由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较量所定义。”他在听证会上反复强调,美中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而中国的崛起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和产业链,更可能决定未来美国的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格局。
当地时间1月15日↘️🧑🏿🏭,鲁比奥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言
来源🚭:美联社
在经济政策上👳♂️,鲁比奥强调对华“去风险化”🏃➡️、去除非对称依赖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鲁比奥认为,美国过去的全球化政策助长了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崛起,导致美国在供应链🙇🏼、科技和原材料等方面对中国形成“非对称依赖”,“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对美国的武器”。他主张对中国关键行业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推动制造业回流,减少美企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并收紧对华贸易限制,特别是对于涉及敏感技术和基础产业领域。
在技术与产业竞争上,鲁比奥强调“高科技封锁”并遏制中国技术进步。鲁比奥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威胁🛰,“如果不采取行动,中国将在科技领域全面超越美国”。美国必须在AI、芯片、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采取“更激进的封锁措施”。鲁比奥表示,上任后将推动进一步的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切断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工业软件和尖端科研设备的途径,并加强政府与硅谷科技巨头的合作,确保美方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在全球外交与盟友政策上,鲁比奥强调美国必须通过盟友体系遏制中国的所谓“全球扩张”。“我们必须加强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的联盟🧑🏻🤝🧑🏻,以确保全球秩序不会被中国改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对北约(NATO)持批评态度,鲁比奥仍在听证会上支持强化北约体系🕺🏽,“北约对美国至关重要”,并敦促欧洲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鲁比奥也主张加强与印太盟友合作,以构建印太地区针对中国的战略联盟⛵️🧎🏻♀️➡️。
日媒报道,特朗普就职后🙂,鲁比奥将进行Quad四国外长会晤
来源🙆🏼♀️:The Wire
鲁比奥在听证会上还谈及美中全球影响力竞争,强调需阻止中国在拉美、北极和全球地区的“基建扩张”💶。他认为中国正通过经济投资和基础设施控制全球关键战略节点🥳,对此🥷,美国必须反制。作为古巴裔政客,鲁比奥高度关注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增长,特别是中企在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运营🤾🏻♂️,他认为这些设施可能在未来冲突中被用于限制美国航运。
在情报层面的战略认知上🫐,拉特克利夫认为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是比俄罗斯更具长期挑战性的对手,美国必须全方位提升对华情报工作🧑🏿🎤。对于具体的情报战略🎨,拉特克利夫表示将强化美国全球情报收集、重点针对中国🕤,“CIA 必须恢复其核心使命——搜集情报、提供客观分析,并执行总统指令进行秘密行动🪼。”他认为美国过去在情报工作上对中国的关注不足🏪,未来CIA需加大“对华间谍渗透”以获取关键科技、经济和军事机密。拉特克利夫还强调CIA需采取“更具攻击性的策略”而不仅仅是被动防守,扩展全球网络以确保美国能够实时获取中国政府和军方的核心情报。
作为CIA局长提名人,拉特克利夫关注美国先进技术与网络安全🕵🏻♂️,强调防范中国网络间谍活动😠。他宣称中国通过所谓“黑客攻击““经济间谍活动”等手段窃取美国技术,美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上任后🈯️,拉特克利夫可能推动CIA与美国科技公司合作,加强网络安全防御💹,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采取“进攻性网络行动”,直接打击“中国黑客组织”。
当地时间1月15日🚴🏻,约翰·拉特克利夫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
来源:福克斯新闻
对于军事情报🫥,拉特克利夫强调美国必须加强对“中国军事行动”的情报监控🗣⛹🏽,特别是在台海♧、南海问题上。他强调CIA需加强对中国军方战略和作战计划的监控,以确保美军及时应对🏆。上任后🧑🏿🎓🪠,他可能推动CIA加强在台海地区的情报布置🕵🏿♀️,与美国盟友共享更多关于中国军事动向的关键信息。
此外,拉特克利夫高度关注“对华间谍战”,宣称将加强反情报工作,打击中国在美间谍活动,“中国的情报机构已经渗透到美国的企业、学术界和政府机构,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清除这些威胁”☝️。他预计会推动CIA与FBI👈🏽、国土安全部等机构更紧密合作🎦,打击中国在美间谍活动,包括通过立法手段进一步限制中国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在美活动🐰。同时,他可能推动加强对中国国有企业在美投资的审查🐵,防止其在关键领域(如能源、通信🗽、科技)获取敏感信息🦵🏽。
拉特克利夫还提到美国情报界改革🗡,承诺将恢复 CIA 的独立性,确保其不受政治影响🏄🏽♀️,专注于对华竞争🗄,“CIA 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情报收集的独立性,而非受到政治操控🧏🏼♀️。”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情报界一度陷入政治风波。拉特克利夫试图安抚参议员,表示他将确保CIA保持专业性🪻,专注于对华情报工作,不会因政治因素影响情报分析和决策👮🏽♀️。
拉特克利夫希望扩展CIA在对华竞争中的“自主权”🧘🏼♀️,同时使该机构“去政治化”
来源🚥:美联社
02
听证会释放的政策信号🏌🏿:
美国对华战略走向
美国参议院针对国防部长🧘🏽♂️、国务卿和CIA局长提名人的听证会,展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核心国安团队对华政策的初步轮廓,并释放出多个值得关注的政策信号✫。
在军事层面🕟🐬,赫格塞斯的表态凸显美军将在印太地区加强“前沿部署”,不仅强化驻日👨🏿🔬🕛、驻韩军事能力,还推动扩展“第一岛链”军事基地建设⛔🐲。这一趋势表明😭💁🏼♀️,美国将采取更主动的威慑措施💁🏽♂️👎,以“多层次围堵”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美台军事合作可能进一步升级🪺,包括联合军演👩🎤、军售扩展以及加强台湾自卫能力的措施,虽然美军是否会直接介入台海冲突仍然存疑🚶♂️,但美方的整体战略已趋向强化军事对抗态势☎。
外交层面🕞,鲁比奥的听证会强调美国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对华围堵”,力图通过联盟体系遏制中国的经济与外交影响力。他提出强化Quad🐸、AUKUS等地区安全机制🫐♉️,推动印太国家与欧洲盟友减少对华经济合作🧍。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将在经济层面对中国施压,还将利用外交手段阻止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扩展。然而⚛️🤱,鲁比奥在北约问题上的立场表明,尽管特朗普本人对北约的态度并不积极🙏🏻,美国仍可能借助欧洲盟友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紧密的“对华遏制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欧洲🐦⬛、日本等盟友是否愿意全面响应美国的对华战略仍存不确定性。
在情报层面,拉特克利夫的发言显示,美国可能大幅度升级对华间谍行动🤦🏽♀️👨🏽💼,特别是在科技、网络安全和政治领域。CIA未来或加强在中国军方战略🧛🏼♀️、尖端技术及政治环境方面的情报搜集,甚至可能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情报行动,例如针对中国企业的网络攻击、情报渗透以及对华学术交流的全面监控。这将进一步加剧美中科技战,可能导致更多针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和封锁措施,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更为恶劣的竞争环境🚶。此外👨🏻🦽,美国可能加强国内反情报行动,进一步收紧中国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国企在美投资的审查,甚至推动更严苛的立法限制☞。
然而👶,尽管新一届内阁在国会听证会上释放了对华强硬信号😂,但我们需要客观地理解这些言论的政治语境和其作为国内政治工具的功能👱🏿♀️。美国国会议员在听证会上并不只是单纯地向提名人提问,而往往会在提问之前进行长篇大论的陈述,以展示其个人立场,尤其是在涉及中国等外交议题时,这种模式尤为明显。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于:议员们希望借助听证会这一公开平台向选民和党内传递信号☂️👬,强调自己对华政策的“独特见解”,以争取政治资本。
在当下的美国政治生态中,“对华强硬”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超越党派分歧🦻🏿,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对外政策上难得的共识之一。然而,对于共和党内部而言,反华话语不仅是政策取向的体现,更已演变为党内竞争的重要筹码➾。在党内初选和全国性选举中,谁能展现出更坚定、更激进的对华立场,往往能在保守派选民中赢得更多支持。
因此🧑🏿🎨,国会议员在听证会这样的高曝光度场合,会利用媒体的镜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夸大中美竞争的紧迫性,甚至采用极端措辞👳🏽♂️🧑🏻💼,以迎合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焦虑情绪💴。对于那些有意谋求更高政治地位或寻求连任的议员而言,听证会不仅是审查行政官员的场合,更是他们打造个人政治品牌、展现强硬立场的绝佳舞台。这使得听证会上出现的部分激烈言论🥩,往往更多出于国内政治考量,而非实际政策考量,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高调言辞争取选民认同,而不是真正推动对华政策的具体执行❓。
与国会议员不同,内阁提名人在听证会上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向公众传递政策立场👩🏼🦲⏭,更是赢得国会的批准,以确保顺利上任🐁。这使得他们的言辞往往带有明显的“迎合性”特征,尤其是在当前国会普遍持鹰派对华态度的情况下,提名人需要刻意强调自己的强硬立场🥄,以展现与国会议员的政策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需通过议员设置的“服从性测试”(litmus test)🧑🏿⚖️,即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给予明确且不容置疑的回答,以显示他们与国会鹰派势力的合作态度。例如,当议员提出诸如“您是否认同中国是美国最大战略威胁”或“您是否支持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更强硬政策”之类的简化问题时🏌🏽♀️,提名人往往不得不做出毫无保留的肯定答复8️⃣,以避免被质疑“立场不够坚定”或“对华软弱”✋🏽。这种听证会中的互动模式,使得美国新政府官员的对华表态往往高度程式化✫,缺乏政策的细节讨论和灵活性,而中美关系中复杂的微妙平衡、政策执行的现实制约以及利益权衡等关键因素💪🏼,往往在这种简化的话语体系中被忽略或有意回避。
从现实角度来看,新政府的高官在就职后,其实际政策立场往往比听证会期间的言论更为务实。同样,当前被提名的鲁比奥👨🏼⚕️、赫格塞斯等人在听证会上可能会夸大中国威胁,以迎合国会的鹰派氛围,但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他们仍需考虑外交现实👐🏽、盟友关系以及美国国内经济利益的权衡🫴。近年来,美国的欧洲盟友和印太伙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美国的对华竞争策略,但他们对于“极端对抗”并不完全认同👇🏿。例如👶🏽,法国和德国仍在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而日本、韩国等亚洲盟国虽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也难以完全疏远中国🕰。
如果美国政府在实际政策中过于激进🚢,将可能导致盟友的犹豫🧏🏽🌊,甚至促使欧洲等地寻求更“自主”的外交路线🥉。与此同时,对华政策的激进化也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特别是在台海、南海等敏感议题上,过度刺激可能会导致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加剧地区军事冲突的风险。因此,即便在听证会上美国高官释放出强硬信号,真正的政策执行仍需考虑如何平衡盟友需求、地区稳定以及美中竞争的长期战略目标。我们仍需继续“听其言、观其行”,务实理性地看待中美关系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