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富达平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富达注册国际问题富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邢丽菊出席分论坛三第二环节“全球议题塑造与智库协同创新”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影响正在显现🚶🏻♂️➡️🫲🏼。舆论普遍认为,疫情对世界带来的冲击虽仍难准确估计,但疫情无疑已经改变了世界,人们再也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一场突发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社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是世人始料未及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妥为应对正在面临且将更加严峻的挑战。
新冠疫情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全球性恐慌不断蔓延。新冠病毒席卷世界各地,感染人数之多‼️💆🏻♀️,死亡率之高,史所罕见⚃。二是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经贸往来出现断崖式下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专家认为,世界经济将陷入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损失达9万亿美元🐈,规模相当于一个日本加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三是西方社会内部群体严重撕裂,阶级分化加剧。西方国家贫富差距凸显👩🏽🎨,社会矛盾激化,街头暴力频发。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案引发美全国范围内大骚乱,是新冠疫情背景下美国社会极化分裂的集中反映📅。四是西方政体严重崩塌,制度弊端进一步暴露☆。美欧政府束手无策🍾,采取所谓“全民免疫”,实际上是难作为或不作为🏇🏿,深层原因是制度运转失灵。执政党与在野党🚿、政府与议会相互攻击🥾,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竭力把责任推诿给对方。五是国际秩序严重失效,全球治理面临更大困难。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美国等国家大搞自我中心,政治人物根本无视国际合作,相反停止对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国际社会未能形成真正有效合作。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力量将围绕上述几方面展开激烈角逐,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将主要表现为五个“更加突出”。一是政治制度之争更加突出📬。美国政客从一开始就对中国采取有力的抗疫举措横加指责,对中国严厉的封城措施乱扣帽子。美国务卿蓬佩奥再三将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表明了以他为代表的美国右翼精英对中国体制的极大恐惧🤦♀️。二是文化价值观之争更加突出📫。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甚至把个人权利凌驾于社会集体权利之上。这些与以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明显不同。疫情在美国等国家严重失控👨🔧,美国病死十多万人,凸显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三是国际秩序之争更加突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难以为继,但不甘大权旁落🫑,不惜各种手段打压对手📫。美国越来越聚焦中国,定位中国为战略竞争者。围绕国际制度及规则,美国将会对中国加大施压。四是科技创新之争更加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美国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打压不会停止👲🏿,只会变本加厉。五是全球治理之争更加突出。美国不断“退群”🎲,因为它已不再能操控原来的“旧群”。其窘境在于🙆🏽,它又无力建立可以控制的“新群”🏊🏻♂️。无论是美国政策🥡,还是美国领导人💂🏿,在国际上越来越不受欢迎👩🏿⚖️✥。如何治理全球新问题,推进“新”“旧”交替👨🏻🔧,美国苦无良策🍞。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预言“历史的终结”,即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一种政治形式”🫧。然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非如此。疫情是一面镜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面对灾难的强大生机。我国人民经过疫情考验后,对坚持道路自信⌚️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决心更加坚定。与此同时👷🏽,必须要看到🙆🏽♀️,我们的经济越发展🏃♀️、科技越先进🙅🏼、人民生活水平越富裕、应对灾难的能力越增强,国际社会反华敌对势力就越焦虑,也就越要千方百计阻扰我们发展🦸♀️。特朗普、蓬佩奥之流反华言行之卑鄙、妖魔化中国手段之无耻🧛🏻♂️,已完全丧失起码的道德良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同样处在最为集中艰难的时期‼️。针对目前所面临的这场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狠下苦功,做好准备。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其霸权地位🌀,事关硬实力之争,但也是事关道路与制度的软实力之争🔮。我们要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提高科技创新研发实力🚊,要保障金融风险稳定可控。同时,也必须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水平,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这为我们化解危机、转危为机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深刻分析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议如下:一是坚决落实元首外交对中外人文交流的高层引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与亚洲、欧洲、拉美🫳、非洲等多国领导人多次互致信函或电话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习近平主席针对不同地区国家领导人有针对性地阐述携手抗击疫情、推动经济金融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践行多边主义等理念,推动大力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各层级、各领域中外人文交流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二是切实把握中外人文交流的本质要求。中外人文交流关键在人🧑🧑🧒🧒,重点为交流🏦,核心是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培养人才,刻苦练好内功。必须既对本国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对外政策🚴🏼♂️💇🏻♂️、经济发展等有深入了解,同时也要对打交道的对象国及其有关的文化𓀘💅、政治、经济等背景有深入了解。新冠疫情不仅是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更暴露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隔阂🧜🏽♂️🧑🏻🦼➡️、误解,甚至敌视👨🦽。我们要高举对外开放👩🏿🦳🧑🦲、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决抵制美西方反华势力鼓噪的“脱钩”图谋🤴🏻🫐。人文交流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我们要努力触及对方文脉,影响对方观念,争取对方人心。三是努力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对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机制建设不断增强,交流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具体指导。然而,新冠疫情发生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对内应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文交流机制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现有人文交流机制的职责和功能,大力统筹🪼、协调跨部委及各省区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对外应同更多国家建立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扩大并充实交流内容,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文交流👐🏿,充分发挥有关机制应有的作用👮♂️。四是大力创新中外人文交流方式👊🏽✋🏽。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我们应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扎实研究并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新闻传媒、话语体系及新兴媒体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作用机理,不能自说自话,搞一厢情愿。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电话沟通及视频会议成为人文交流的“新常态”,推特、抖音等新媒体大放异彩。我们应当对这些新现象进行梳理分析,把科技👈、媒体及人文交流更加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发挥高校及民间机构在中外人文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举办国际知名大学文明论坛和高层次中国文化国际讲座等形式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独特魅力🦸🏿。五是着力提供中外人文交流的国际公共产品🧙♂️。习近平主席多次就文明交流互鉴发表重要看法🛕。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新冠疫情虽是卫生健康领域的问题,但其本质是人的问题,涉及以人为本的文明价值观😙。面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我们应扎扎实实贯彻中央指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在国际合作进程中把“民心相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设立“卫生健康国际合作论坛”这一平台🦶,配套卫生健康医药产品博览会,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抢占道义制高点🗃,同时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